墓碑石材设计艺术与要点
陵园墓碑建筑是中国古代聚安葬与祭礼为一体的建筑形式, 漫长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十分盛行。中国古代社会“隆丧厚葬”之风是中外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尤其是中国墓葬经历了数千年文化沉淀渗透了传统习俗、礼仪与宗教伦理, 记录了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脚印, 反映了帝王的兴衰荣辱, 珍藏着百姓的祝愿与希望, 诉说着殊途同归与慎重追远的人生哲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崇尚厚葬, 讲究阴阳转世, 风水凶吉的观念。自古流传“入土为安” , 由此有了墓葬, 墓碑也营运而生。为死者立碑, 是为了使其名声永存, 让逝者无憾, 生者欣慰, 这也是陵墓建筑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同时, 墓碑熔建筑、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 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家积极推行殡葬改革, 倡导火葬, 并对墓葬占地面积有严格的规定, 强调环境保护,并将封建社会那繁杂而充满陋习的丧葬形式变成“简洁而不草率、庄重而不迷信”的纪念形式。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 陵园墓地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改变了旧文化、旧观念, 改变了把公墓当作单纯埋葬死人的, 既恐怖又迷信落后的墓地观念, 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陵墓设计一改过去工匠艺人约定俗成、千篇一律的成批制作, 开始融入园林建筑、环境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理念, 进入艺术设计的殿堂, 特别是正在兴起发展的艺术个性墓碑设计掀开了陵园墓地革命的崭新一页, 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在人们缅怀时既能领悟到传统礼仪的庄重, 又能感受生命的尊严;既能寻求精神寄托, 又能审视人生的价值。让逝者无憾、生者欣慰。现代陵园建设正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逐步成为融入文化艺术和园林景观的公益墓地、活动园地、教育基地、纪念场地、艺术天地和旅游观光胜地的高层次现代文化陵园, 真正成为充满生命、富有美感的“人生后花园” 。
墓碑艺术作为实用艺术, 与建筑、园林等实用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安葬死者骨灰的, 其实质是满足生者精神上的审美和祭祀、缅怀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墓碑艺术的审美价值要远远高于实用价值。通过墓碑这一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 创造出具有比实用性更重要的审美性的静态艺术品。好的墓碑设计不在于材料多么华丽, 而在于生动地表现其内容。墓碑应该突出个性,突出死者生前的特点和精神面貌, 做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达到“以形写神” 。墓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信息量大, 其中包括创意定位、结构造型、图案雕刻、书法诗文、石料建材、花草植物等等元素的组合, 可以说墓碑设计师的能力就是合理组合各种元素的能力。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装饰材料的更新, 使得墓碑设计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墓碑设计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 构思定位准确。在进行墓碑设计之前对死者生前情况要多做调查研究, 与家属沟通交流,找到切入点, 做到主题鲜明、造型新颖独特。不论是墓碑造型、色彩、图案、雕刻都要将死者生前的特点和爱好浓缩在墓碑上, 溶化在墓穴间, 做到“景有尽而意无穷” , 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境界来。
(2)材料坚固耐久, 做到长期稳定。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死者家属祭祀活动代代相传, 墓碑建筑一旦确定完成就不会轻易变化改动。这在文化内涵上与一般的园林小景是完全不同的。通常要采用坚固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还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防水、排水、保持干燥, 不仅希望它坚固耐久, 还需要道路畅通、整洁卫生、墓碑常保养护理, 做到墓区服务更具人性化需求。
(3)加强环境美化, 营造艺术意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墓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希望能经济、实用、美观三者高度统一。陵园是一个整体环境, 墓碑再好也需要植物的衬托, 没有花木精神, 哪来陵园意境? 通过优秀的陵园, 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鲜花树木草地植物与造型各异的墓碑交相辉映, 错落有致, 就像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现代艺术陵园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创造出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一方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