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墓碑石材厂家谈墓碑刻字
墓碑选材后,再进行加工造型。从整体来看,厚薄要均匀,四个角要准确分明,切边要整齐,各个直角要相互对应;表面要光滑明亮,且不要有四坑;花纹要均匀,没有杂色,色差调和;内部结构紧密,没有裂缝、裂纹等。制作雕刻墓碑时常见和常用的工具有暂子、锤子、剁斧、琛子、扁子、刀子、哈子、墨斗、直尺、拐子、线坠、画签等。錾子、■子、剁斧、±朵子是用来打荒料和糖料的主要工具。“扁子”又叫扁審,主要用于石料齐边或雕刻时的扁光。其他多为石材休整平整的辅助工具,能达到精工细活效果。为了使用的方便,有些工具如子”分花锤、双面锤、两用锤。
为了镌刻的准确,在雕刻之前,尤其是文字,按碑面空间大小,碑文字数多寡,计算好行数,为了文字排列整齐,并画好棋格。在刻字之前有两种方法,一是书丹,一是勾勒。“书丹”就是用毛笔沾朱砂直接在碑石或其他器物上书写,以备镌刻,是制作碑志的传统方法。朱砂不像墨汁写在光滑的石面上容易流走,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准确的再现书写的痕迹,其红色与石面颜色形成鲜明对照,便于携刻。据考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先书后刻或朱书未刻的情况,而且书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相传为李斯书写的秦始皇诸刻石,虽无李斯书丹上石的记载,但可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石头,要做到文字布局严谨,整齐划一,是不太容易的,不可能直接凿刻,书丹上石是不可避免的。《后汉书蔡■列传》中则有蔡兽书丹的明确记载:“熹平四年(公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邑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后汉书蔡置传》)颜之推《颜氏家训》载:“王褒(北周书家)入关,以书工崎妪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学,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耶。”王褒的这种悔恨之意说明了书丹、刻碑乃是辛苦的体力活。
从文献及出土实物看,唐代以前,石刻文字一般都是直接书丹。至于实物如清代河南洛阳出土的曹魏时期的墓碑《王基断碑》,刚出土时非常完整,上半截已刻,而下半截朱书未刻。有人见到拓本只有半截文字故谓断碑,其实碑石完好,只是丹书未刻,可惜当时未加保护,朱字不久便磨灭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书丹的实物遗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地区发现了一百多方砖墓志,其中大部分都是朱文书写,尚未镌刻,《王阁桂墓表》就是其中的一方,上面的朱色字迹清晰可见。
书丹好后,为了保护朱书字迹,一般在墓碑上均勾地涂上一层薄蜡,然后由刻工镌刻。墓碑的书丹之法沿用很久,直至梁隋间才开始有保留真迹摹勒上石的。摹勒上石的方法是将碑文书写于纸上,由刻工将写好碑文的纸涂上油脂,使其透明,从背面用朱笔双勾填色,谓之“摹”或“摹勒”。再将勾摹好的纸覆于涂墨的墓碑上,加厚纸槌拍,使朱书字迹印于碑面上,然后用刀刻。这勾摹的工序,一般情况下也由刻工完成。但后代碑刻墓铭,虽皆用黑墨书碑文于纸上,然依旧习仍署某某人书丹,则书丹又为书写碑文之别称。
书丹和摹勒是墓碑镌刻的重要过程,而一件完整的墓碑作品,还包括很多道程序。传统碑刻的工艺流程细分为“选料、打磨、刷墨、资蜡、钩字、过朱、锤定、挂胶、镌刻、拓帖,道道工序一丝不苟。”②对墓碑而言,除了不需拓帖外,其携刻流程大抵如此。
本文首发于福建惠安墓碑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