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丧葬墓碑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在丧葬墓碑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相互穿插、融合,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的丧葬墓碑文化并不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从出现丧葬习俗开始一直到当代社会,中国的丧葬礼仪和习俗一直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但其中某些传统文化一直在丧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基于灵魂不灭的观念,并通过丧葬这种形式,“从而进一步认同和强调了这种血缘或者家族关系,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关系,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内部的团结,增强了族人的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能起到教育本族教员、强化其亲缘观念的作用。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丧葬文化的这一功能,对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强化封建秩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丧葬礼俗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传统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孝”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在周代金文、《周书》、《诗经》的记载大量出现。《诗经·寥获》曰“哀哀父母,生我幼劳等著作中,关于孝母何恃”又说“父兮生我,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阁极。母兮鞠我,扮我畜我,长我育我,无父何恰,无顾我复我,出”这种孝祖的伦理道德与宗教上的祖先崇拜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正是处于孝的心理下,才产生了丧葬的礼仪。儒家思想在丧葬墓碑文化中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与丧葬文化密切相关的“孝梯为本”的伦理思想,在《论语学初》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顺父母、敬重兄弟的道德修养放在了首位。孟子将其思想核心进一步发展,认为人际关系和行为的表达应以“仁义忠孝”作为衡量的标准,还将“礼”和“孝道”作为丧葬观的基木核心。
在道教文化中,老子曰“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是世间万物最后都要回归到根源,因此产生了丧葬墓碑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思想。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与丧葬墓碑文化相关的最重要的理论是灵魂不灭观,种种记载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丧葬文化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