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传统文化在墓碑园林景观上的应用
相关传统文化在墓碑园林景观上的应用
“孝”是中国丧葬文化的精神内核,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古人自古就非常重视“孝”,如《尚书·周书·文侯之命》有“追孝于前文人”。《大雅》有“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等。这些孝的对象和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另一方面是对过世父母、祖先的孝。西周之后的数千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孝文化一直以来是人们所推崇的传统美德。笔者设计的宁波同泰嘉陵墓园中,园区的祭天坛上设有祭祀文化墙,墙中间雕刻家族祭天的场景,两侧景墙上分别刻有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对应主题雕刻“慈鸦反哺”、“羔羊跪乳”等反映慈孝的图案,把人们所注重的传统美德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引起人们对亲人的怀念,达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一直在中国的丧葬墓碑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有佛教信仰。佛教文化蹂和了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佛教轮回因果报应观等,这种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墓碑丧葬观。佛教的生死观积累了丰富的临终关怀的内容,让逝者透悟生死,理解佛法,从而摆脱恐惧和怨恨,身心两安。人们认为佛教具有超度祖先,给祖先祝福的功能,典型的佛事活动有七七斋、盂兰盆会等。这些仪式或心理寄托在某种层面减轻了逝者的临终痛苦,逝者亲属的哀伤情怀,达到临终关怀和心理抚慰的作用。在墓园墓碑景观设计时撇除宗教文化中的迷信思想,截取其积极的影响因素,在墓园景观小品上表达出来。宁波是一个具有丰富佛教文化底蕴的城市,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迎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寺为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宁波同泰嘉陵园区内开辟的佛教园就是利用佛教文化做出特色景观,在建筑办公楼的高大基座上,用线雕的方式把宁波的十大寺庙、佛教中的佛手势、法器等雕刻在墙面上。园中阵列菩萨雕像,营造佛教氛围,在佛像周边做墓穴,把墓葬与雕塑结合起来。墓碑形式采用具有佛教含义的莲花,以体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代表了民众真诚而深切地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导人们走向和谐圆满的生存状态,其中健康、向上、乐观的思想对于现代生活中仍具有积极意义。宁波同泰嘉陵墓园的入口大道考虑采用广受众人喜爱的吉祥文化,设计成为福禄寿文化轴。入口小广场地面用“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气同春”地雕式对联点明主轴线文化,对联中间雕刻以体现福寿双全、长寿延年的吉祥图案,中间铺地为百福字、百寿字、百禄字等文化图案。两侧绿地中间用彩色灌木带衬托十二生肖石雕塑,十二生肖反复轮回,寓意着生命的轮回。雕塑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入口,在庄严和肃穆中感受典雅和安闲。大道两侧的植物打破了列植常绿松柏类植物的传统,改用银杏进行列植,用灌木、鲜花搭配,营造出入口的气势,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墓园墓碑的印象,营造出公园式的入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