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风水学与环境景观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阐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墓碑风水学与环境景观学之间的共通点。“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之中于希贤,于涌,年”,也就是说风水学上很多所谓的吉祥风水格局其实追求的就是环境景观的合理性与艺术性。从环境景观学来看,园林的外在形式主要由山水、植物和建筑组成。景观实际上是通过外在物质的组合和创造,达到让人在精神层面上满足的目的。造园就是指根据实际的地形地貌,依靠设计者独特的艺术眼光,对园林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改造,把设计者的诗情画意渗透到园林景观墓碑的营造中,形成一种赏心悦目的风景,让人心情愉悦,激励人积极向上。本文就山、水和植物三个方面分析环境景观学与风水学之间的关系。
山-----园之骨架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学上择地的基本准则,山体在吉地营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按风水学的术语,山体可分为龙和砂,龙是指生气来源之地,是穴地的靠山,即玄武。《山法全书》“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考察穴地最重要的是考察环绕四周的山体,这些山体的山形和位置决定了穴地的凶吉。主山的支脉伸向左右两侧,低于靠山,与主山一起形成环抱之势,这样可以把吉地环抱起来以达到藏风的目地。左右两侧山形即为青龙白虎,谓之砂。主山承担着向穴地输送“气”的作用,而两侧的青龙、白虎必须为主山的延伸段,山形应优美,祖山要高峻挺拔,主山秀丽、柔和,这样才能充满生气。如此三面山体与前方水系形成“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人们通常把自然风景称之为山水,可见山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山是园林的骨架,然见南山古人诗歌中的对山体的描写也出现不少,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在中国古典造园中,造园家推崇假山叠石,追求“虽由人做,天开”的效果。《园冶》中云“片山有致,寸石生情”,通过堆积假山,宛如让人们在小小的园林中即能联想到大自然中的崇山峻岭。从竖向上来说,山最明显的特点是地形高低错落和起伏变化,有丰富景观层次的作用。
水-----地之血气
如《葬经》所言,得水比藏风更为重要。因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有气”。水也代表了财富,吉地不可无水,无水则不灵。从风水要素上来说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择水的过程非常重要,“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寻龙择地须仔细,无须观水势”。堪舆书《水龙经》汇总了上百种水系,有吉凶之分。风水学家认为上吉的水系应该是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与山脉走向几乎呈垂直状态。
人天生具有亲水性,自古以来,人喜欢择水而居。从环境景观学上来说,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水的环境更显灵动。费尔巴哈认为“水不但是生殖和营养的一种物理手段……而且是心理和视觉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药品。凉水使视觉清明,一旦看到明净的水,心理有多么爽快,使精神有多么清新”文人很喜欢给水赋予文化内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认为水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是智慧的象征。水是古今中外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甚至认为无水不成景,园林因水而活,因水而美。在实际的墓园景观建设中,水可以结合园林景观和风水学上的要求进行建设,从而形成吉祥的水系格局。
林-----龙之毛发
风水学家认为,林,龙之毛发,植物生长态势的好坏也就揭示了地块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优劣。草木繁茂代表生气旺盛,能够护荫地脉,才是富贵吉祥之地。俗语云“树木弯弯,清闲享福桃株向门,荫庇后昆高树般齐,早步云梯竹木回环,家足衣绿门前有槐,荣贵丰财。”地块若缺少植物,或植物生长不好,则表示地块缺乏生气。
绿色植物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直接关联物。从生态学而言,植物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毒气和灰尘、降低噪音、释放氧气,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植物不仅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环境,而且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若一个园林没有植物,就会死气沉沉。苏东坡曾说“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可以看出诗人对园林植物的重视程度。造园就是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将不同植物进行艺术组合,让园林景观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