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弥补墓地墓碑风水不足之理论与实践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7
点击数:
在景观上进行科学规划,弥补地块风水上的不足,自古以来理论与实践都有记录。《地理大全》卷二十九“裁成之妙”说“挖庞去滞,障水蔽风,截长补短,添砂续脉,此随时化裁,尽人合天之道也。善作业能尽其所当然,不害其所自然。斯为得之。”无论人类居住的环境,或是人们死后长眠的地方,很多场所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总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对风水格局不佳的场所,人们可以采取回避或是改造的方法。开圳在《羽中麓齐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吾理山林水绕……而要害尤在村中之一川相传古坑族祖渊公精堪舆之学,教吾里开此圳,而科第始盛……自圳塞而村运衰焉……故培补村基当以修圳为先务……务使沟通,永无雍滞,此我里之福也”。中国古代还有关于植树修砂的方法来改造风水的案例,如福建仙游县的天马山的山背部分认为培砂增高,象征贵人骑马于希贤,于涌,年。也就是说,墓碑风水之地不甚佳之所,可以通过景观的规划改造而弥补其风水之不足。
在墓地墓碑的风水弥补的实践事件,书上也有记载。在《徐霞客游记》记载,崇祯十二年,徐霞客替大史闪人望看其夫人墓地,看后即觉得内堂局促。为了改变局促的毛病,徐霞客建议去掉虎砂上的松树,在内堂前“横筑一堤,亘两砂间,而中蓄池水,方成全局”。在这个案例中,徐霞客不仅看出了墓地风水上的缺陷,还用改变周边景观环境,以达到弥补风水缺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