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墓葬墓碑植树习俗
作者:作者
发布时间:2021-02-07
点击数:
人类天生对于绿色植物有一种亲切感。我国有着古老而优良的植树传统,植树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商代,彼时的甲骨文中有种植桑树的记载。苏轼有云“我昔少年日,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可见植树从古时便为众人所喜好。《周礼》曰“廿五家为社,各树其土之所宜之木。”植物在古时便成为各家祭祀的标志。从考古学上看人类的墓葬墓碑史的植树风俗,在春秋之前,《礼记·檀弓》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也就是说远古时期墓地处于不封也不树的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墓地上开始出现封上坟头,并植树做为标志,《周礼·春官》上曾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到了秦代在墓地上封土植树已经相当普遍,《盐铁论·散不足篇》载“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
墓地上种植的植物不仅是标识,还代表了等级制度,如“天子坟高三初,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奕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古人认为“木之茂者,神所洗。”意思是他们认为植树是对祖先的尊敬,能够祈求吉祥,在墓地边植树神灵能庇佑先人和生者,可见在墓地墓碑植树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