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墓园墓碑格局
陵墓墓碑自汉代以一对阙作为空间序列的展开,随之山水格局发展的成熟化,“然为道”也相应地又一重变幻为许多重。唐宋时期,陵墓最南端先筑有鹤台阙对,神道南端筑乳台阙一对,陵墓墙垣四角又各设有角阙。到了明清时期,对山水的形势的组织运用造诣精堪,建筑形制序列的节奏更为复杂化,变化也更为丰富化。典型实例为清东陵孝陵,南起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下马牌、大红门、风水墙、具服殿、神功胜德碑亭和华表,绕行外案影壁山,再而望柱、石像生、龙凤门、单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下马牌、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左右班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石平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石五拱、石平桥、方城明楼、月牙城前琉璃影壁,一系列形制各异的数十座建筑物,在总长逾米的神道上井然有序、欲扬先抑、明晦交替、富有层次地随山川景观“聚巧形而展势”,最终将对大自然的深沉恭谦的情调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古代陵墓将一套形制各异的构造物细腻缠绵地布置于陵墓的轴线上,“回肠荡气”之势媽娓道来,与山水形势相映成辉,通过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寄托和衧发了深沉感慨,这正是山陵墓碑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潭延闾墓经过“灵谷深松”碑、八功德水及南湖石牌坊,先用树荫蔽的蜿诞甬道幽缠慢送,委婉、缠绵地這染了浓厚的行情气氛,再用一小石桥引导出墓前广场。过广场牌坊,沿台阶而上,祭堂及牡丹花坛随即出现,此时整个空间感受断而复连。从祭堂顺神道往上行,视线陆然敞亮,潭延阅陵墓背倚暗翠,前拥开阔明堂,并随山势而错落有致,与之前空间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刚柔相济。井然有序,媽妮道出,通过几次缠绵幽暗的路径,再逐步道出激动人心的场景,艺术感染力很强,最后集中能量来强调收合的效果,令人激动。这与传统文学中豪放含缠绵细腻,婉约含慷慨深沉的特点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