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墓碑理水
理水
水的处理也尤为关键,陵墓墓碑既要求流水弯环减速,不致激射有声,破坏陵寝静穆的气氛,又要充分利用这弯环的动感,获得空间上的动静相乘、刚柔相济的效果。如清代各陵寝利用河槽界分空间,又用桥涵将空间相连,水势曲折以成天然之势,使山陵建筑群的序列更丰富动人。
山陵的水系一方面是审美效果及良好生境的考虑,更有排水汇水的功能要求。古代修建陵墓特别注重排水、防水工程,墓穴居于高敞之地,利用天然的地势倾斜使雨水排泄通畅,修堤筑河导泄,不使浸烛地宫,不使洪水为患。古人利用雨水渗漏原理和导流技术,将渗入墓室墓碑的水从遍布墓底的排水沟引向墓口的导流渠,然后利用墓口处的地势差将水排出。建筑形制随山就势展开自成错落的高差,通过明渠暗沟汇集于陵寝中的马槽沟、玉带河、月牙河,再由水道顺北高南低的地势排湾出去,“所有随桥泊岸,酌量地势修理”,“其石桥分位,去水方向,系就水势曲折酌定,以成天然之势”。
如清东陵孝陵为防止讯期山洪倾斜时冲毁陵墓,不仅加固了基础,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线。在地下有大小纵横的水道沟通,所有的主体建筑物的地下,都密集地打下柏木桩,建筑连同周垣红墙内外道路左右,均用青砖砌作散水,里高外低的斜坡砖墁地,使建筑的基础固若金汤。在地表铺设北高南低的海境青砖,使大面积明水顺势向南流滴。三重院落从里到外逐级迭落,后院最高,借地势设明沟。中院为缓冲地带,以沟道排水。前院地势落差大,用大面积海墁流淌明水。这三道院墙下都嵌着石洞为出水孔,不管大雨榜论或细流捐捐从不堵塞水路。在明楼两侧有石砲的荷叶沟,顺着马道安置了许多长长的探出宝城外的青白石制的挑头沟嘴,也叫“水簸箕”,用来汇集宝顶、宇墙、马道上的积水,沿荷叶沟淌到挑头沟嘴,那水柱如群龙张口悬空而下。为避免落水冲毁墙基,挑头沟嘴探出宝城五尺多,凡陵区内有落差的流水口,地面上都铺有巨大的厚石,以承受经年累月雨水的冲刷。孝陵之水通过明渠暗沟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旁水道顺北高南低的地势排汚出去,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