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墓碑培补生气
培补生气
帝陵寿域的生态标准是“内气萌生”与“外气成形”内外相乘的平衡状态。“外气成形”是指总体平衡的山水格局提供了藏风聚气的大环境,而“内气萌生”则表现为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草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景象。
中国古代“陵寝墓碑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树木繁茂与否,关涉风水好坏,正所谓“生气由本而达枝”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葬书》说:“夫阴阳之气噫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其功能为:“五气(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古人相信大地是个活的有机体,山脉水系的结构原理如同植物的根、莲、枝、叶和花一样,山脉的主峰类似于甜瓜卷曲的根,从山脉的根生发出的主干就像是屏卫主峰的主要山脉,以此类推。而生发于其上的林木的繁茂程度则直接反映了山脉的生气,古人通过感知自然来把握山川的气脉,草木郁茂,则吉地藏风,生气相随。而“草木不茂,生气不来也”,如童山(草木不生的秀山)、石山则为不宜下葬的凶山。
陵墓择址不但要选择草木丰茂之地,而且在修建完工后要栽植大量仪树、补栽海树,来萌护福地。无论四季常青的松柏或是速生的白杨,各类树种的形、色、味,亦或单株孤植,成行树墙,直至苍翠弥望的“山树”或“海树”都经过周密的规划设计,仪树的各觀式及组合,丰富了陵随筑环境景观的空间层次,强化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环绕吉地的龙脉和砂山上的繁茂林木是荫护陵細天纖障,苍翠弥望的树林不但对净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有重要作用,而且“或本来空缺通风,今有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觉空缺,故生气自然。草木充寒又自人为”,“广陌局散,非有护障不足以护生机;山谷风重,非有树障不足以御寒气。草木繁盛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垣局”。
如清代帝陵墓碑需260余年的经宫中,历来强调陵寝仪树,关系重大,按形势分植仪树,以资荫护”。
清东陵惠陵施工一开始就组织各家厂商在各自承修的范围内栽植树木,如在光绪元年八月初九样式房统计各厂商挖树坑共计四百四十九个,此后又在丹陛到五孔桥之间栽植仪树三百八十八棵,并一再盼咐多移种树木。
清西陵因遍植古松,起到保持水土、防水栏洪、保护建筑物的作用。清廷主管西陵行政和司法事务的内务府设专人负责管理维护林木,又有八旗兵常年驻守松林深处,就近巡视护林。同时拨有专款绿化陵区,如道光八年,曾拨银一万一千零五十两用于植树。道光十三年,又补栽树木一万零三百七十棵。到了清朝末年,幕陵墓碑周围、宫门内和神道两旁三十里内,弥山漫谷遍是松林。从泰陵至崇陵建成的百余年间,从未因洪水冲毁陵寝建筑。只是到了民国初年,由于兵匪盗伐,管理松弛,松林损毁惨重,以致河床游塞,泊岸倒塌,陵区石桥有十多座被冲毁。解放后,西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西陵文物保管所专门管理滞后,陵区古建筑经过多年维修,又新栽植了二十多万株松柏树和果树,如今很多都己笛壮成林,郁郁葱葱,景色又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