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墓碑介绍
明十三陵,其山水形势西北东三面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明堂开阔,南面连接华北大平原,西北各口山水相汇出东山口奔流而下。总体布局以长陵为首陵,其背依天寿山,居高临下,轴线北对天寿山主峰,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其它诸陵均以长陵为中心的环抱之势,随山势向东南、西南布置,背山面水,左右各有护山,自成垣局。长陵神道为十三陵共用神道,贯穿整个陵区,起到明显的巾轴支配作用。神道后段分成若干支线,通往其他各陵。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爱德蒙根高度评价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乎动的例子就是北京北部明代皇帝的陵墓。在林中穿越的长长的通道(神道),以有节奏的距离的拱门、石像和石兽等石刻表现出来,它们面对着通道而排列。顶点(就是位于山脉中心的一座脊稜屋顶的门楼,在山脚下有十三座大殿,后面就是十三座皇帝的陵墓墓碑。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已死去的君王。
清东陵“前有金星山,后有分水岭,左街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略、黄花山诸胜,回环朝拜,为众星之拱向;左右诸水,分流夹绕,外堂合襟,并汇于龙虎一峪,潮海朝宗,势雄脉远。”按“返顾有情”,‘‘前后照应”等风水理论原则,顺治帝孝陵北朝昌瑞山主峰,南对金星山为朝山,并以此山为轴构筑整个陵群的中轴线,由神道一气贯连。昭西陵(孝庄文皇后)、景陵、裕陵、惠陵也以金星山为朝山,从而同孝陵构成了向心幅集之势。定陵偏西,考虑到陵前对景山在整体效果上的均衡感,故向西偏离了金星山,而以天台山为朝山,正对山顶两峰之间。
清西陵“山势自太行来,魏峨營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雍正帝泰陵墓碑大红门以元宝山为朝山,元宝山东西两翼有东、西华盖山營峙为陵前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对景。大红门两翼,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两山据势成阙。南易水在此山口分盆又南北汇流,形成近方形的自然地块,因藉于这天然水势,大红门前筑五孔白石拱桥,后修石平桥,并于门前构筑东、西、南三座五间石牌坊,既与自然地形相呼应,又增强了陵区入口的恢弘之感。大红门以北米有购蛛山横卧为案山,其间两跨南易河北段的石平桥及北易河的七孔大石拱桥将这一地段分割为南米、中米和北米的纵向段落。中段建立圣德神功碑亭,四隅竖立华表。若按惯例,本应在北段建龙凤门并供列石像生作为依仗,但北米段逼近卿蛛山,使得空间短小局促且割断了重要仪门和陵区的联系。因此,与明太祖孝陵神道同出一辙,泰陵将神道延展直抵卿蛛山南,随即东旋,绕山在展曲为直,将龙凤门置于御蛛山北神道转折点稍北,进而再有条不紊,将陵寝后部建筑序列一气呵成、逐一展开。泰陵以后,泰东陵、昌陵、慕陵、慕东陵、崇陵、崇陵妃园寝等陵寝神道均由泰陵神道分出,并随山势地形婉转延展,以“工不曰人而曰天,务全其自然之势,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耳”为宗旨,形成得体于山水空间格局的凝重端庄的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