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墓园墓碑环境的艺术特色
西方墓园环境的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由文学、绘画而发展为造园,以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为典型的模式。而西方园林由建筑师或园艺师来造园。尼罗河两岸因土地丈量的生产需要而产生了几何学,传至欧洲发展为几何式园林。通过对西方墓园的学习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墓园的理解和认识,起到开阔思路、启迪思想、转变观念并提高认识的目的。
平安与光明之所
相比中国陵墓“阴宅效阳宅”,陵墓环境借助于山水格局形成层层屏障具有封闭而缠绵悱恻之特征,西方墓园墓碑则更加开放。建于年的椿树林墓园面积英亩,建于年的格雷斯兰德墓园英亩,建于年的阿灵顿公墓约平方公里等等,很多墓园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仍在使用,成为融汇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露天的历史文化艺术博物馆。西方墓园营造的是“平安与光明之所”,受浪漫主义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影响,将大片的树林、草地、花园引入墓园,结合自然舒展、绵延起伏的山水地形,将浪漫色彩融入平面构图和立面构思上,形成丰富多变的墓园空间,这里亦是小动物的栖息地。墓园并且有完善的市政设施,风景如画,宛如公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西方墓园墓碑注意到对边缘景观环境质量的提升,进而兼顾提高邻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视觉品质的需求。如德国慕尼黑瑞姆地区新建的墓园,墓园外围自然的草地随着绿岛的起伏而延伸,上面种植丰富的果树,步行路和自行车路在草地上直线交叉,墓区由矮墙包围分隔,矮墙外侧培土成斜坡。走在各墓区之间的步行小路上,两侧是缓缓升起的小山坡,看不到墓区内景,只看到草地或类似牧场的自然景观。同时设计师通过素混凝土、碎石、砂砾、锈钢板以及表面未经加工的原木等材质,表达经历天气的洗礼和时间的变化后逐渐老化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