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形势下公墓墓碑的必要性
广布余荫,安魂慰心
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的墓园
世人做事皆应有的放矢,园林亦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下,墓园建设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作为首要问题。
对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客观的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这种认识。先秦时期,中国墓葬墓碑就已形成背山面水、择高敞之地的基本格局,从春秋战国陵墓“筑陵象山”到东晋南朝依山就势建陵墓,到唐代“因山为陵”,再到明清山陵与山水形势浑然一体,这条发展脉络可清晰地显现中国陵墓自古就在“一以贯之,代代相传”并且不断超越前代地研究“如何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民族传统特色。虽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限制而参入了一些非本质的宗教神化色彩,但其本质是“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这是历史文化的根基。
不同于古代陵墓建设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了山水与陵寝浑然一体的陵墓艺术,在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的当今社会,墓园建设面临着处理好尽可能多的安葬数量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安葬功能,与其说是两种功能,不如视为对立统一的双重功能。墓地墓碑开发,尤其是大密度的安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安葬与环境建设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墓园的合理规划布局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尊重场地特征,结合地宜架构山水,培补修复人工破坏的山地,科学合理地布局墓园各项功能,规划配套服务设施及便捷流畅的交通路线,因地制宜提供多样化的安葬形式,种植人工植物群落等,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因此,世纪墓园建设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支撑,“建立了山水与高密度安葬浑然一体的园林艺术”。墓园之“园”,拥有良好生境,突出了自然美,是赏心悦目的风景,映射着心灵的境界。墓园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与环境保护、生态城市建设接轨,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承载着城市绿地建设的功能。从总体方面强调墓园的综合功能,处理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把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尽可能多的安葬数量相互矛盾、相互约束的关系在一个多维的状态下协调起来,正是墓园不同于公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