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媒景借文传的墓碑文化
以文为媒,景借文传
由于自然景物和人工建筑自身不能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对墓主的緬怀之情和永垂不朽之意,而文学则能情真意切地直衧胸意。通过石刻、碑文、额题、極联等形式将诗文铭刻下来,传颂千古,使墓主的精神流芳百世,甚至作为历史资料,补史书的不足。如陵墓建阙起源于秦汉,阙身上刻有姓名、官职,或营建年月,作为铭记平台。立在墓前的石碑为墓表,刻载墓主生平,表扬其功德。墓碑的墓志刻墓主信息。墓志铭,是文体名,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死者生平。铭则用韵文统括全篇,为赞扬、悼念或安慰之词。
如周越《法书苑》:“玉溪编事:王蜀时秦州节度使王承检筑城,获瓦棺,中有石刻曰:‘隋开皇二年渭州刺史张崇妻王氏。’铭有云‘深深葬玉,郁郁埋香’之语。”望文生义,墓志铭中所纪念的必是位女子,“葬玉埋香”也因而成为用作埋葬女子的婉辞。那么同理,“葬(玉)埋(香)”亦可为“葬(义)埋(忠)”,意指忠义之士。额题往往精湛、扼要,二至四字就能将墓碑墓主和环境的特色一锤定音。如位于杭州西湖三台山的明代名臣于谦墓的“丹心托月”坊,概括了“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禄;
丹心炳日,宁甘武穆之冤”、“魂游武穆之西湖,血洒文山之燕市”、“赤手挽银河,君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哭英雄”等褒扬之词。再如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的中轴线从山下广场随地势上升至山顶,两级台层上各建一座三间石坊,额题曰“千古”、“安息”,苍劲的紫藤缠绕其上,取自《诗…雅…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充分表达出后人对革命先烈的最大心愿。播联较之额题有更大的篇幅行发胸膽,其内容也是应境而生。如杭州岳坟所在地属翠微山,墓前有生铁铸的奸臣向岳坟下跪,其联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侯臣”可以说自然的人化。更有清代进士秦涧泉瞻仰岳坟时留下一幅感慨至深又富于风趣的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区楹联的文学内容因借于自然环境的意境,墓主一生辉煌的记忆,所处社会时代之特色。如安葬在南京钟山东峰下的谭延阁墓,陵墓依山为陵,广场东北隅有四極三开间汉白玉石牌坊,播联曰:“凤翔魔扬一代羽仪尊上国;龙幡虎跟千秋陵墓傍中山”,点明概括了:第一,陵墓所处山川形势的天然优越性,钟山虽不算高,却以“龙蟠”之势,饮霞吞雾,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纳十朝君王和英雄豪杰长眠于此;第二,谭延阊一生“功在党国”,他是民国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尤以颜体措书誉满天下,并为中山陵墓书写过碑文;第三,谭墓傍依中山陵,谭延阁年投奔孙中山,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为国民革命做出突出贡献。楹联的内容是自然的人格化,将比兴、借代等文学化手法,运用至极致,配合自然环境的优越,创造极富天人合一的韵味。“花落流水,兰摧玉折”,“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梅花蝶梦寒”,“云深竹径樽犹在,雪压芝田梦不回”,“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冯玉祥先生挽秋瑾),“功同日月先烈英名垂青史,誉满山河英雄遗志展宏图”(挽周总理,体现中国文化“物我交融”、“托物言志”特质的挽联更是不胜枚举。
石刻也是传统园林表达文化内涵的载体,一般刻在自然山石上,文字或少或多,主要点明景题、景点来历、景观特色或游览观感。而相对于额题、植联,石刻自古就是陵墓墓碑通用的一种緬怀纪念的形式。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盖叫天的墓位于杭州市西湖南岸金沙港,其生前以武生戏为主,主张武戏文唱,自成盖派特色,盖墓前立有石碑坊,上书“学到老”三字,两旁楹联为“英名盖世三盆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将其姓名、艺名和戏名巧妙地镶嵌其内。
园中的额题、植联、石刻、碑文等是墓主和环境诗般的语言,是墓园精神的真实写照。诗文中含蕴的画面,令自然景象散发着高洁的情调和清新的气息,仿佛都会理会人意,变成“人化”的自然物,成为墓园与人传情达意的媒介。
苏小小的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西冷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古时原为处风景如画隨,‘‘機渡处”、“船向西冷佳处寻”,指的就是这里。苏小小生活在南北朝的南齐‘又名苏小娟,据说是当时的“钱塘名妓,”能歌善舞,亦能作诗填词,“信口吐辞,皆成佳句”。然苏小小佳龄玉损,因染重病花落而去。其留下遗言,说西冷是她的山水知己,她生于西冷,死于西冷,亦愿埋骨于西冷。苏小小虽然离去,但香名未散,甚至清初的康熙、乾隆二帝南巡,皆不约而同地幸临苏小小墓,使其墓名气大增,时人遂在墓上建亭,问名“慕才亭”,亭柱上镌刻着“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之名联(图。由于自身立地环境优越,慕才亭与西冷桥桥亭结合的建筑风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风景,成为普受欢迎的西湖人文景观。借西湖天人之境,人文名胜相互交融,引人行发胸臆,“景借文传”,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传颂古今的名联:“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有情”(孔惠集句),“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徐兰修),“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湖上寄萍踪,雪印依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