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公墓陵园墓碑
高燥秀美,起伏多致
以山为冢
墓园墓碑择地,以山林或丘陵地最胜。而含蓄细流、沼泽者尤佳,墓区的特色全依地形决定,茂林荫蔽,清流环绕,香草芬芳,亦为市民游憩之郊野公园。墓园“以山为冢”:首先,山有起伏,表面积比底面积大得多,极大地增加了墓区面积;第二,结合山体之多致,通过人工调济,创作形式丰富的安葬环境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各种景观;第三,以山为冢,符合自古中国人崇敬山灵的审美观。相比之下,开阔平地则最不适合修建墓地。墓园提倡“以山为冢”,但在山地很少的城镇,具体情况要因境而异,因地制宜。
山岳林地
计成大师在《园冶相地篇》中赞美:“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墓园墓碑选山林地造园,在崇宏的山水格局之内,正是具有在有限面积内集中地囊括了多种地形和地貌的优点,兼得高燥与起伏多变之优势,并最有利于借景,有事半功倍之效。
“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山脉悠远、层恋叠嶂背景的优越性自不必赞述。除了山川自相映发的整体格局富有气势,高峰、飞梁、绝壁、洞壑、水谷等多变的空间,给人丰富不尽的审美感受,为景到随机、景物天成的景象提供了丰富的借景素材。
例如南京的地理符号钟山,起源于侏罗纪末、白至纪初,以河北燕山为中心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初步奠定了中国东部的现代地貌,形成了宁镇山脉,到了大约1000万年前,南京段长江、秦淮河、金川河、漉河相继形成。因此,钟山是南京文化的根,有了钟山,才有南京的江河湖泊。钟山山势雄伟险峻,略呈弧形,弧口朝南。诸葛亮出使孙吴时,赞叹其:“钟山龙盘,石头虎据,此乃帝王之宅也。”刘宋沈约《郊居赋》曰:惟钟岩之隐郁,表皇都而作峻,盖望铁之所宗,含风云而吐润。”宋朝陆游《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钟山己在万山深,更过钟山入定林。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率。”钟山之佳境也自然成为统治者托物言志之地。东吴孙权葬在钟山之阳孙陵闪,就是今天的梅花山。东晋个皇帝中的个皇帝陵寝皆坐落在钟山之阳(富贵山之南)。明朝时期钟山被划为皇家禁地。明朝幵国皇帝朱元障、太子朱标以及一批开国功臣均葬于钟山。民国时期,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国民党元老谭延阊、麼仲惜、范鸿仙、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航空烈士公墓等相继长眠于钟山。这些陵墓皆在钟山地形丰富的基础上,建筑形制依山附势展开,榜摘气势随即因境而成。又借奇峰异石、远岫巨岭、群峰插荷作为因借的佳景。
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等至臻完美的陵墓艺术无不藉于山林地之优越格局,“俱得山水之妙”,发出显耀其美的光辉。
“山高水长,互妙相生”。山与水的格局向来是中国陵墓基架的主体结构,水如山之血脉,使之屈曲生动,富有生气。两山或两岩相夹形成的狭长地带,形成“苍嶺互出缩,峪势曲走蛇”的山峪林壑之美,或按“入奥疏源,就低整水”之理法,求山水相依,气韵生动之美;或结合幽崖峡谷架设石梁,求“峰谷小中见大”峻险之美,进而形成佳木葱茏,山花烂漫,青溪湾玉,石蹬穿云,溪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的山陵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