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墓碑风水
“以山为轴,气脉连贯”
我国陵墓自魏晋时期,就将对墓主的纪念性与依山就势的轴线相结合,借山势的巍峨来這染崇高的气氛。如齐和帝恭安陵,在山上开长坑建墓室,起坟冢,陵墓前辟神道顺山势直抵平岗,长方形水池及神道两侧的石兽、石柱、石碑等都排列在一条轴线上。
明清帝陵主山、案山、朝山三山连线,与神道建筑序列互为辐射、凝聚,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获得“源远”的无尽延伸之感与“势大”的榜礴气概,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
南京中山陵之建筑墓碑序列顺着紫金山南麓形成纵深的轴线由南至北抬升,前临平畴,后拥苍崖,取得雄伟壮阔的气势。而钟山东峰下的谭延阊墓,将“以山为轴”改直为曲,陵墓建筑序列根据山地特色蜿縫曲折,明晦开合,情景交融。
“因高借远,俯仰互借”。因借山川基势之高下,摆布建筑序列之高低,在宏观上控制着整体空间,遥控着周边绵延的山岭,层叠的峰恋,组成了立体交叉的网络结构,使得整个山岳景观浑然一体。
如南京中山陵自入口半圆形广场至“博爱”坊,再到“天下为公”牌坊、碑亭、石阶,一层一层地高上去,并用大片的草皮和大量的雪松代替传统陵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营造了开阔博大的上升气势。在祭堂跟高回望,则“山谷郁郁盘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中山陵周边的音乐台及山上众亭相互呼应,构成点景网络,蔚为壮观。
“曲径通幽,方方胜景”。在充满变幻的山林时空中,借视界寥廓的悠远空间,营造“矿如”之境,借视界幽邃的屈曲空间,营造“奥如”之境,两者交替相济,“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给人渐入佳境的美感。
谭延阊墓墓碑、廖仲惜、何香凝墓墓碑等均借自然环境时而迂回曲折,感到方位莫测;时而清矿洒脱,眼界顿然开阔,空间情景变幻莫测,扩奥交替,表达了中国人一种追求缠绵悱恻,奇趣别境的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