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对墓园墓碑景观的影响
风水学的起源和对丧葬墓碑文化的影响
风水,又称“堪舆”、“相墓术”等,是中国古人对生存及死后“安居”环境条件的选择,风水思想就是关于生存环境选择的一种思想。风水学被公认为出自中国,“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郭璞的《葬经》中“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隐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书中明确指出安居必然选择“生气”旺盛的“藏风聚气”之所。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我们的先人在选择居住场所时有着一定方法,这些方法就现代观点而言不乏科学依据。先人把这些多年实践所得出的方法和原则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即所谓的的风水墓碑理论。中国传统的“风水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但实际上,风水学在某些方面也是值得了解的学科,它有合理存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在某些方面它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的学科。“风水在科学上的价值,不仅涉及古代中国,而且惠及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王其亨,年。最基本的风水学在人居环境的选择、营造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相通,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等现代科学的原理相通,非常精深奥妙。风水思想的产生还受到了中国原始文化和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后学者们自然哲学思想的综合影响,其中两种观念影响最深:
1.、天人合一观
风水学代表作《易经》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天人感应”、“道出于天”是其核心思想的组成部分。它认为天、地、人、生四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和环境总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物质、能量、意识感情气场等多方面的交流,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灵魂不死、天人合一”观最初孕育于《周易》及儒家的生态思想,并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得到发展完善,它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是风水思想的重要渊源。
2.、阴阳互补观
自古以来,阴阳概念就包括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木看法。原始风水思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结合而成。《周易》地卦术认为阴阳两极的流动形成自然循环流转,阴阳术是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认为世间万物均由阴阳组成,由于阴阳的结合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古人认为,阴阳论是世间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之一。风水学家深谙阴阳术,将其应用于风水学,称“山为阳,水为阴,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于是在地形上追求“负阴抱阳”。堪舆家大量汲取了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概论,将其应用于风水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