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和继承传统,丰富墓园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很多灿烂的文化成果都是通过墓葬墓碑的形式传于后世,其中精神层面上的精粹尤其值得人们借鉴。人们通过怀念过去和研究过去延续着人类感情的历史文脉,从而继承传统文化。墓葬文化的本源是尊重逝者和弘扬孝道,墓园景观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衍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景观与墓园主题相呼应,把观者内心世界同景观的文化内涵相互交融,使观者真正地融于景观之中。建现代墓园为人文纪念场所,人们在此寻找心理依托通过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让墓园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增强墓园的艺术水平,人们在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把浓郁的文化特质和人文关怀融入墓园整体规划和细部设计中,以建筑、景观小品、道路、墓碑等为载体,通过祭祀祖先等活动,传承民族美德,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墓园文化内涵。
二.遵从民俗民风,传承风水文化。
不同墓园所处的区域文化、民俗民风各不相同,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墓园景观设计尽量遵从民俗民风,符合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对人居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们再度关注涉及到建筑环境选址、规划和设计的风水文化。许多领域行业强调中国特色和地域文化,风水在墓葬墓碑选址的作用受到人们密切关注。中国人特别注重阴宅风水,风水学与环境景观学具有相通性,是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艺术,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也存在其迷信、愚昧的一面。对于风水学理论,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采用部分风水学说,对风水学的核心思想进行理性的梳理和批判性的借鉴,跨越单纯的模仿和形态追求,用环境景观设计的方法达到弥补风水格局不足的目的。把风水学与环境景观学相结合,从科学的角度传承风水文化,从一定层面上满足人们对风水的追求。
三.建设生态型园林墓园景观,促进墓园可持续性发展。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过去传统阴森恐怖的墓园环境和鬼魅意识加深了这种恐惧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步正视死亡,提倡建设阳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生态型墓园。生态型墓园景观布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融于城市规划系统中成为城市的人文景观。墓园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的格局,进一步拓展了墓园的功能,改变人们对墓园的传统认知。墓园建设应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依山就势按照自然地形进行分区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然环境的资源,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地形。墓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学原理,经过对环境的绿化美化和细部生态设计,改善墓园内部的生态系统,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创造墓园内部的生物多样性,使得墓园成为特殊的生态型公园。一方面墓园自身进行良性的生态循环,另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改善城市气候。积极提倡和推广生态墓葬是建设生态型墓园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外一些墓园大量实行生态葬,具有占地面积小、视觉通透的优点,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营造。由于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的差异,国人过于强调“厚葬即是孝”的观念,即便生态葬深受众人的关注和认同,但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大力提倡生态葬,在开发建设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政府、媒体、专业单位的宣传推广和经济手段的运用,逐步改变国人的传统观念,接受生态墓葬理念。墓园经过地形地貌的合理改造,建筑、景观小品和植物合理搭配,通过三维空间和植物时序四维时空的综合设计,营造出曲径通幽、四季花开的园林氛围,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功能需求。
生态型墓园不是传统观念上单纯的消耗土地,而是对土地的改造再利用,从而实现墓园的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墓园景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现代墓园应该是具有人文纪念性质、体现人性关爱、环境优美整洁、配套设施完善的园林式生态墓园。通过采用植物种植、纪念性建筑、雕塑小品、名人墓地及精细化的管理服务,营造温馨、祥和、宁静、宽松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气氛,使心灵得到升华、身心得到放松,从传统的落葬功能向可供人们休闲游憩、文化艺术欣赏、人文纪念的综合性公园转变,达到逝者于此安息、生者于此休闲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逐步成为城市公共休闲活动空间。